【吳芳銘專欄】嘉義在地「阮劇團」的成功例子證明—— 法規放寬就能釋放地方文化產業能量

【我們為什麼開闢這個專欄】

住在農業縣市的居民,看著都市裡林立的高樓大廈、絡繹不絕的商業行為,認定這些是繁榮的象徵,發出讚嘆聲時,卻沒料到,現在城市裡的人們對鄉村文化、景貌更加嚮往。

吳芳銘身為嘉義縣長候選人,他認為嘉義即便身為一個農業大縣,也不需要抹滅自身特色,而是透過保留現有的純樸面貌,讓整個縣市散發出嘉義獨特的文化氣息。在地劇團阮劇團則是一例,將西方經典劇作風格融入嘉義鄉土元素,他們的文化傳播力量在當地萌芽,甚至吸引許多海外藝術家報名參與其中。

吳芳銘也表示,若政府願意為年輕人們營造好的文化環境,給予機會認識文化,當然也更願意走進文藝的領域裡;有消費即有市場,更能為在地的文創領域帶來正循環。

隨著「地方創生」的精神興起 —— 地方對中央提案,讓中央協調資源進而落實提案卻相當困難,然而,中央的法律卻拘束地方人民的活力與創意。嘉義該如何掙脫束縛,為自己建立「文化舞台」呢?(責任編輯:黃梅茹)

首圖來源:影片 截圖。

文/吳芳銘(嘉義縣長候選人)

當城市人越來越嚮往鄉村的文化、羡慕地方的景貌時,在地的人們卻始終對城市的生活充滿了想像。受到法律的限制,嘉義鄉親的命運世世代代和農地綁在一起,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,所以那份期待經濟建設的心情我們也可以理解。

但是 嘉義始終是嘉義,不會是臺北,那麼讓嘉義展現出自身真實的面貌,而非一味抄襲城市的風景,是我心心念念想替嘉義貢獻的事情。 所以我一再透過各種方式闡述嘉義獨有的文化風情。我們有道地的宗教文化、淳樸的鄉村風景、以及世界級的山川景色。我始終堅信著,只有唯一,才能第一。

嘉義人的劇團,告訴我們「越在地,就越國際!」的道理

我想嘉義出身的阮劇團,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阮劇團是一群嘉義囝仔在 2003 年,從外縣市回到家鄉所成立的劇團,也是嘉義第一個現代劇劇團。他們的團長汪兆謙當初因為文建會舉辦的「青少年戲劇推廣計畫」而踏上了戲劇之路,而後受到了紙風車劇團「319 鄉村兒童藝術工程」的啟發,每年都在嘉義的偏鄉舉辦巡演,足跡甚至遠踏阿里山偏鄉。也許他們所付出的,會像兆謙當初受到啟發一樣,替嘉義挖掘出更多的藝文人才。

而阮劇團的演出,不僅僅只是將西方現代戲劇的戲碼原封不動的複製,而是加入了許多在地的元素。他們有的作品是將西方經典劇作融入在地元素,改成台語劇作。

有的則是挖掘鄉土元素,例如《家的妄想》講述的就是嘉義東石蚵農的故事。除了戲劇演出外,每年舉行的「草草戲劇節」,不僅和嘉義的許多文化工作者進行串連,也培育了許多嘉義青年投入戲劇圈裡。

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劇團與活動,不但在嘉義生根茁壯,甚至還吸引了許多海外藝術家報名參與。對此,汪兆謙說了句我很贊同的話:「越在地,越國際!

嘉義應該讓看熱鬧的大眾,變成看門道的文藝愛好者

阮劇團的故事,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,就是嘉義雖然是個農業縣,但並不因此就缺乏文化人才。重點是,我們是否有替年輕人們營造出一個好的文化環境,讓他們有機會能認識文化,並繼而願意走進文藝的領域裡。

事實上, 一個社會真正投入文藝的比例並不多,但我們必須讓一般民眾有一個環境能親近文藝事物,讓他們覺得接觸文化藝術是一件正面、榮耀的事。 所以,我希望將來能在故宮周遭引入當代藝術館(MOMA)和文化創意園區,來達到這樣的效果。

我們希望那樣的園區,擁有一些生活化、可以互動的藝術展品,讓人們可以進去拍照、打卡、消費。即便吸引來的,是許多人嘲諷的「假文青」也沒關係,因為當人們願意親近文藝事物時,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。

當我們將普羅大眾導引進去,就有機會將「看熱鬧」的群眾轉為「看門道」的文藝工愛好者。 因此,我們也希望裡面除了生活化的藝術展品外,也引能進一些較為專業的 fine art,製造出不同層次的文藝體驗,讓人們能循序漸進地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。

另外一方面,我們希望那個場域擁有工作室 、workshop 、以及展覽的空間,讓創作者擁有一個揮灑創意的基地,安心的創作。同時,也透過餐飲、文創商品來吸引普羅大眾進來消費。有消費、有市場,才能真正養活我們的創意工作者。

嘉義也很想進行地方創生,不過前提需要搬開法令大石

除了建立一個有利的環境氛圍來讓人們親近藝文事物外,讓每個鄉鎮都找回自身的文化底蘊更是重要。

事實上,嘉義長期以來,都進行著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工作,由各個社區針對自身的特色與發展議題,提案進行營造的工作,並且也做得有聲有色。尤其「創藝共學」的設計,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社造策略。透過專業藝文人士駐村,不但能擾動社區文化,讓人們接觸到藝文之美,同時也使地方的文化特色能透過更活潑的方式展現出來。

而這一陣子,「地方創生」 的概念興起,賴清德院長也提出 2019 年是「地方創生元年」,除了希望能喚回地方光榮感外,還希望藉此解決地方人口老化、外流的問題。對於這樣的理想,我們當然樂觀其成,但也有些許盼望。

首先,源於日本的地方創生概念是否適用於台灣,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點。日本地方創生的精神,本是由地方提案,試圖以由下而上的方式來打破鄉鎮與法規的藩籬。台版的地方創生,希望由企業、社會企業投入,政府來協助,促成地方發展,但是在眾多法規的管制下,成效恐怕不彰。

台灣繁文縟節的法令,卻經常將地方人民的活力給拘束住。以嘉義蒜頭糖廠的 SL650 號蒸氣火車為例,為了能夠動態能保存活歷史,嘉義縣共花了 950 萬修復了這部 1928 年出產的火車。無奈,受迫於《空污法》的限制,蒸氣火車被迫停駛。這 法令的綑綁,無論是對文化歷史的保存、或是對於觀光的打擊都是巨大的。

事實上,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。從政以來,我一直秉持著一個信念,那就是 「政治人物應該要幫人民搭舞台」。我想,嘉義的文化發展也理應如此,嘉義其實不缺人才、不缺文化。所以我們要做的,是營造出文化得以發芽茁壯的環境,而非過多的法規介入,才不至揠苗助長。

斷了派系,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——如果你也認同做事就要乾乾淨淨,可以身體力行支持吳芳銘

戶名:107 年嘉義縣縣長擬參選人吳芳銘政治獻金專戶(郵政劃撥帳戶)
帳號:31640801

吳芳銘     粉絲專頁     、    官方 Line ID

延伸閱讀

【吳芳銘專欄】「讓老有所養,壯有所用!」推動老農退休金制度,讓嘉義的農業不只傳承還能升級
【吳芳銘專欄】若嘉義沒被中央法規框住 —— 阿里山鐵道文化與山區產業或許能有更多可能性?
【吳芳銘專欄】嘉義不是文化沙漠,與故宮南院深化合作活化這塊土地的生命力與文化涵養
【吳芳銘專欄】用深度觀光燒旺嘉義的人氣!過溝和民雄的「神鬼傳奇」不正是日本慶典文化思維嗎?

(本文經專欄作者吳芳銘授權刊登,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。首圖來源:影片 截圖。)


想看到每天《報橘》精選好文?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

加入好友

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: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