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需要防災型建築法規

隨著花蓮發生震災,引發防災型都更的話題。看電視報導,防災型都更的觀念,源自日本,主要重點其實不在於建築物本身的耐震度。日本發生多次大地震,一旦有大量建築物倒塌,市區道路就會被堵塞,造成救災車輛和人員無法進入。最嚴重的問題是,市區密佈天然瓦斯管線,所以大地震過後,常常會伴隨著大火,透過瓦斯管線蔓延。此時,如果消防水管也被地震破壞,真的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災區變成人間煉獄。

這一方面,其實先人比我們聰明得多。大家有沒有發現,幾乎每一棟古蹟級的古宅,離房屋不遠的空曠處,必定有儲水池,主要用途應該就是救火吧!現代的公寓大樓,屋頂也幾乎都有蓄水池。只是建築物一旦被地震破壞,這些水是否還能被取用來救災,很有疑問。最嚴重的問題是,建築物間過於密集,沒有保持安全距離。一旦有很多的大樓倒塌或傾斜,必然會讓市區道路柔腸寸斷。增加救災的困難度。

我看到的一件最近剛完成的板橋都更案件,兩棟長條形19層以上大樓,呈L型排列。L型內側包圍一處五層樓公寓社區的兩邊。中間棟距僅約1公尺寬,加上鐵窗和天然瓦斯管線阻隔,不要說救災車輛,連人員想進入都很困難。這樣的情況,不必等地震發生,平時一場小火災,都有可能演變成大問題。

政治人物不要再空談防災型都更了!趕快修補現有的建築法規漏洞比較要緊吧!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