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岸自貿論壇/曾銘宗:ICO法規需要更友善

兩岸自貿論壇/曾銘宗:ICO法規需要更友善

2018-06-13 00:33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/台北報導

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ICO(首次代幣發行)都跑到台灣來了。」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昨(12)日在「兩岸自由貿易論壇」指出,台灣區塊鏈發展相對蓬勃發展,但ICO欠缺法源,形同加密貨幣發行不受監管,也因此吸引不少陸、港業者來台發展。

曾銘宗強調,政府考慮將ICO 納入金融監理沙盒(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),但法規要更友善,才能引導金融創新。

兩岸自由貿易論壇的第二場高峰論壇,聚焦「兩岸金融合作契機」,由曾銘宗、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亮、和台灣經濟研究院六所副所長范秉航,就兩岸金融合作的下一步,與金融科技(FinTech)的創新進行對談。

曾銘宗說,因為去年比特幣狂飆,大陸、香港和韓國9月起開始嚴打虛擬貨幣交易,包括虛擬貨幣、ICO業者多轉向台灣FinTech平台繼續「募資」。由於台灣主管機關對此態度不明朗,也導致相關業者來台發展。

曾銘宗認為,傳統金融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的資產管理服務,FinTech應用大數據分析、AI、行動上網等科技優勢,強化傳統金融業的競爭力,最重要的是達到普惠金融,讓更多人享受更低廉,更好的金融服務。

曾銘宗指出,兩岸金融科技合作在防制洗錢、外匯監管上有很大合作空間。

范秉航認為,過去談台灣金融產業登陸,兩岸免不了比較,強調台灣金融業是小石子,投向大陸市場的大池塘,但兩岸金融既合作又競爭,最終存活下來的不是金融業,而是金融服務業。

兩岸金融合作推進多年,包括銀行、證券、保險業監理合作備忘錄早已簽訂,兩岸金融主管機關也建立監理合作平台會議,但服貿協議仍在立院卡關,兩岸金融合作要如何邁開下一步?

劉亮表示,台灣離大中華金融圈愈來愈遠。他建議台灣金融切入大陸市場有三個新方向,第一是藉助台灣在中小企業普惠金融強項,第二是將台灣先進的金融產品創新,移接到大陸市場,第三是加強兩岸金融監管,不光只看經濟層面,還要考量政策配套。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