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次地特剛好有幸上榜, 由於去年準備考試時國考板惠我良多, 也來分享自己準備考試時的心得。 一、自身背景 公館大學中文所畢業,從未修過教育相關課程學分, 除了教育哲學跟自己碩論研究的中國哲學有部分相通外, 其餘皆是從頭讀起。 由於想留在家鄉,所以一開始是以地特為目標。 真正準備考試時間可分成兩段: (一) 106年高考前1.5週 (二) 10月中旬~12月初的特考 整體準備時間約兩個月。 之所以有「高考前一週」這準備時間, 是因為當初有報名高考來練習考試時間的分配掌握, 然而由於那時在學校當替代役很忙, 平常假日又醉心於種菜種花(服役時種了一百多盆XD) 所以直到七月暑假開始才真正有比較完整的時間可以好好看書。 (更主要是:糟了,怎麼一下子就要高考, 雖然本來就是拿來練筆用,但裸考根本沒有練筆效果啊啊啊) 因此,從暑假開始後,有專心讀書一週半才去考高考, 想當然耳,高考考卷四題平均只有兩題勉強會寫,成績自然慘兮兮。 而待至十月退役後,才算是正式踏上國考之路。 二、各科成績 106高考106地特三等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國文 53(18/30/3) 國文 63(18/38/7) 法緒英文 66(28/38) 法緒英文 66(30/36) 教測統 33(6/4/10/13) 教測統 33(15/2/8/0/8) 行政法 19(14/5) 行政法 57(42/15) 教育行政 39(13/0/14/12) 教育行政 41(13/10/10/8) 教育心理 27(0/0/12/15) 教育心理 69(24/12/14/19) 比較教育 31(7/7/15/2) 比較教育 61(8/8/21/24) 教育哲學 29(17/8/0/4) 教育哲學 75(16/21/18/20) 平均分數:35.63 平均分數:57.7 錄取分數:55.73(未錄取) 錄取分數:57.2 (錄取) 三、各科準備方式 (一)國 文 :完全沒準備,而且高考公文誤會題目意思, 居然寫成下行文XD 所以公文只拿到3分。 地特則是作文篇幅寫太多,壓縮到寫公文時間, 所以也僅有7分,非常不值得給大家參考。 (二)法 英 :完全沒準備,兩次都吃英文老本救援。 (三)教測統 :幾乎沒準備,只有考試前翻翻書而已,其他也是吃高中數乙統計概念。 (四)行政法 :考高考時完全沒念就去考試,一開始想說有一半選擇題, 應該分數不會是最慘的。殊不知.....(唉) 因此,自10月開始,剛好姊夫有于亮老師行政法101年的錄音檔函授, 所以借來,每天都聽一片CD,聽到11月初才聽完。 老實說,行政法對於像我這種外行人,還是要有老師帶著讀 會比較快進入狀況。雖然錄音檔常常聽到下半段精神不濟, 不過確實讓我在一個月內對行政法有一大致理解。 這一科我本來就設定選擇題至少要40分以上,剛好勉強達標XD 至於申論題,沒想到在考試時完全抓不到考點, 所以最後分數也就很慘(速成的缺點XD) (五)教育行政學:高考前只有把近三年考古題看過, 以及閱讀秦夢群《教育行政:理論與模式》 後來準備地特時,把謝文全《教育行政學》補看完, 以及翻閱近兩年的《教育研究月刊》。 然而這次地特中的教行題目,與高考題目的風格落差許多, 印象中比較偏向實務經驗,像我一樣只看專書的就很難下筆。 (六)教育心理學:這一科是我讀的最開心的科目之一,高考時有先讀完張春興老師的 經典專書,然而,僅讀這本是不夠的。當時高考考完後, 深深體會到教心這科的廣度十分重要,各種教學方法、認知方式、 以及學習方法,都要非常熟稔,至少要懂得其核心概念。 基本上,現在諸多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,都是偏向以學生為中心, 可以自己先歸類,以「類」的方式來記憶,先釐清、整理其優缺點, 一旦題目出現偏向某類中的教學或學習法,可以以大馭小, 將該類的優缺點套在此型的教學法或學習法。 (七)比較教育: 在這科中,通常一半分數會在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與歷史上, 另一半則是各國的教育制度或是議題。 我自己採取的策略是:先把前半部弄熟,由於其篇幅範圍遠 低於另一部分,CP值比較高。後半部則是要搞清楚幾個國家的 教育制度與特色,以及各國較新的教育政策。 事實上,全球化下,各國的教育政策都有相互借鏡之處, 很容易發現整個國際的教育政策有某種共向,由於要記的 東西太多,至少要把共同趨勢背熟,並配合所屬區域來延伸。 這部分也需要多看期刊與教育電子報。 (八)教育哲學: 由於自身的專業偏於哲學研究,因此一開始只讀了伍振鷺《教育哲學》 但只有這本是非常不夠的,所以高考考到專書內容以外的西哲, 完全不知如何下筆。因此,至少要把各教育學派的理念、問題意識 與實際具體教學方式弄清楚,亦可以分類來記憶。 在準備地特時,我是先找出考試的命題大綱, 從大綱的細項來確認學派的範圍,並從歷年考古題找出最常考的考點, 對這些考點要先有自己的想法,考試時才不會來不及思考。 四、自己的攻略方式 (一) 考前準備 1、將所有考科分成五類,以類的方式來準備: (1) 共同科目 (2) 教育行政、比較教育 (3) 教育心理、教育哲學 (4) 行政法 (5) 教測統 以類的方式來準備,有時科目與科目之間很容易有重疊之處。 2、對自身作SWOT(XD)分析,瞭解自己的強項與優勢, 先鞏固自身優勢,並逐步補起漏洞。 由於時間因素,我是選擇直接放棄(1)共同科目與(5)教測統, 專心在(2)、(3)、(4)上。 而其實教測統是一科能穩定拿分的科目,不要像我輕易放棄XD (因為自己讀統計真的很累...) 3、找出各科考點,方式有二: (1) 觀看各科命題大綱 (2) 整理近5-10年考古題,包含三四等、高普考、身心、原民考試題目 考古題重複命題率其實頗高,有時會改換一種問法形式, 或是相近的考點概念。 自身主觀感覺:每科平均兩題是考古題題目,這兩題一定要把握好。 4、觀看期刊與教育電子報,如:《教育研究月刊》等。 許多新考題其實皆能從近三年的月刊內容見得。 (二) 考試進行 1、先審題,考量自身各題能回答的程度。 2、承(1),分配各題的書寫時間,越能妥善回答的題目, 越應花費更多時間在該題論述上,可以多加5-10分鐘; 反之,則減少該題作答時間。 3、回答時最好能針對題目的問題依序回應,建立副標與小標, 使整個答題結構、層次一清二楚,閱卷者在批改時較容易給該項目分數。 4、作答時,有效論述比例要多一些,使閱卷者當下就知道你是有所準備, 而不是在亂掰。 寫申論題,絕不是內容寫越多就越高分,而是越能精準回答題幹所問, 越容易拿到高分(當然,基本論述也需要一定字數。) 5、論述上,越能具體表示越好,我自身習慣會用一些實際例子作為例證, 使得論述更有說服力。 6、堅持到最後一科,即使是最後一科,分數都有可能左右上榜與否。 以上一些考試心得,供大家參考。 這一路來感謝的人真的太多了, 祝福還沒有考上的朋友之後能順利上榜。 --
1F:推 DarkHero: 推 好文值得留存 03/03 02:25
2F:推 chesterhe: 難得沒有補習班老師說的心得文 這才是速成關鍵吧 03/03 03:15
3F:→ Frank8584: 恭喜 03/03 07:40
4F:推 TJSTHYSYS09: 推推強者我學長! 03/03 07:53
5F:推 johnmanser: 強者降臨 03/03 08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