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新增醫事司回應)
腸道菌落不健康,易引發腸道疾病,國內陸續有「捐糞救親」案例,此技術被視為本世紀最重要科技發展之一。前衛生福利部長、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林奏延今率感染症、消化系等醫界代表呼籲,盼儘速開放相關法規並釐清管理方式,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回應,糞菌叢植入術治療困難梭菌醫界已有共識有成效,最快4月預告特管辦法,並於下半年正式上路。
國衛院今舉辦「2018微菌移植FMT共識會議」,邀請衛福部、學界與醫界代表討論微菌移植的臨床案例、發展趨勢與相關法規說明。
困難梭菌是難纏的腸道細菌,若腸道菌落失衡,該菌會大量繁殖,會導致反覆腹瀉甚至脫水,即使用最強的泛古黴素抗生素也難殺菌,藉由糞便微生物移植治療,使用健康人體的糞便經處理後,直接植入病患腸道,使腸道菌叢恢復正常,以抑制困難梭狀桿菌,就不須持續用抗生素。
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說,國際間對於感染治療困難梭狀桿菌已無爭論,另有研究顯示,糞菌還可望治療肥胖、巴金森氏症、憂鬱症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疾病,可視為本世紀最重要的科技發展之一。
林奏延指出,國內陸續有成功的臨床案例,醫界也盼能將其普遍作為醫療方式,但卡在法規未過,台灣在醫療及生技上的優勢與條件,但仍需在學研、法規、轉譯及產業等面向與時俱進。
林奏延說,法規上需先釐清糞便腸道移植到底是新技術或藥品,如為新技術則由醫事司依醫療法規處理,如為藥品則要通過食藥署的臨床試驗。
吳俊穎表示,國內臨床個案仍限於親人捐贈,國外甚至早已發展出有健康人的捐糞制度,成立「糞便庫」,關於捐贈者、受贈者與操作者的相關規範,都是需要考慮的課題。
對此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,醫界對於糞菌叢植入術治療困難梭菌導致的嚴重腹瀉有成效,最快將在4月預告納入特管辦法,並於下半年公告,但用於治療糖尿病、巴金森氏症等非腸道疾病,則還需人體試驗證實療效才可行。(江慧珺/台北報導)
出版時間:9:59
更新時間:13:21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